NEWS最新消息

2023/11/16 機械新刊84期-精確把關 忠達貿易以精密量測創造精準價值

精確把關 忠達貿易以精密量測創造精準價值

精密量測確實是在工業現場重要而專業的環節,它代表了製造業的精準性與品質觀,忠達貿易以在業界35年的實績與專業,協助產業提升製造良率與精準度,創造台灣觀點的精準價值。

「消除感官錯覺最好的方式為量測、計數及稱量。經由這些行為吾人可以擺脫感官之控制。我們可以不再將眼光侷限在大小、數目及重量所造成的印象上,而在於計算、量測及稱量。而這就是我們思考的力量、精神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希臘三哲之一的柏拉圖就對於量測創造了相當精闢的見解,直到現在,你可以說精密量測仍是在工業現場最直接且最「沒有偏差」的精準價值觀。

於1988年成立的忠達貿易也依循著相同的價值,總經理宋正李將忠達貿易定位為「非傳統貿易商」,從協助客戶解決需求出發,展現來自於專業觀點的思維,「因為儀器基本上是工具,使用工具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所以實務經驗就很重要,我們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和經驗來進行規劃。」宋正李指出,忠達貿易強調整合性的技術與專業服務,從專長出發,甚至在1999年成立TAF實驗室,連結專業儀器與專業服務,這可以說是忠達貿易與其他品牌不太一樣的地方。

精密量測在機械科系中屬於專業領域,忠達貿易所代理的產品幾乎橫跨精密量測儀器的所有項目,以瑞士、德國與美國等歐美品牌為核心,從航太、軍工、汽車、機械加工、醫藥生技等領域不一而足,包含量測儀器與防振技術等從精密量測需求觀點出發的解決方案都有專精,可以說是全方位針對精密量測著墨甚深的專業團隊,甚至包括針對近期話題上的「3D列印」檢測的X光量測儀等都有產品規劃,透過不同應用趨勢提供最全方位的技術支援,「我們知道,精密量測技術是精密加工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零件製造過程中『量測技術』是為了掌握產品品質、機器治具的精密度,所以透過技術整合,創造有意義的技術支援實力。」

以量測協助台灣產業持續成長

宋正李認為,精密量測儀器基本上在台灣,應該是每一個產業都會用到的設備,如果透過量測技術的支援協助客戶乃至於產業的持續成長,忠達貿易的投入確實有所意義;此外,為了與客戶教學相長,忠達貿易也在2009開始發行技術季刊"忠達一二",針對客戶對於技術應用的趨勢與問題提供技術文章,「我們定期發行刊物的目的,其實是想要提供一些應用的技術經驗與概念,試圖擴充與客戶間的互動,並達到售前服務的效益。」裡面除了產品的最新訊息之外,還包括應用經驗的分享,宋正李說,這些訊息期待用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讓閱讀者可以輕鬆消化技術知識與觀念,也可以擴充不同觀點的交流,「我一直覺得,身為代理商,很重要的部分是要把最新的技術引進,讓業界有機會去跟上世界的腳步,而不是純粹做跟隨者;當然客戶要不要引進這樣的新技術是一回事,但作為代理商,帶回最新技術的訊息,是我們的責任。」

另一個屬於忠達貿易的特色,則是忠達校正實驗室 TAF 0459。這個成立於1999年的校正實驗室,以儀器校正、工件量測服務與機器手臂校準、自動化量測規劃設計、儀器保養維修、工具機檢測與逆向工程服務為核心,協助客戶針對技術支援上提供專業服務,「也是讓我們對客戶負責,告訴客戶我們的專業是有保障的。」不管是技術、品質與服務,忠達貿易透過專業的實驗室建立在台灣產業的專業形象,「而且,當客戶有需求時,忠達貿易是可以直接在當地就支援客戶的需要,不用需要再與原廠費時費力地溝通,這確實創造了產業極大的效益。」宋正李從品質觀點出發,他認為對於精密量測的前瞻性觀點,目前台灣產業界其實仍在「被說服」的階段,他舉例,像是德國工業會被人們認為是技術進步的原因,是從觀點的「整合性思維」出發,在意的是整體品質的管控,但現況下在台灣,對品質要求觀念其實仍有相當大的思維進步空間,「所以從精密量測的觀點來看,我們還是有很多議題需要與產業持續溝通,尤其是設備的『價值』相較於『價格』的觀點區分。」

因為儀器設備其實要用「工具」的觀點來觀察,要怎麼「使用」,才是重點,「精密量測所創造的是製造的可靠度,這個就是儀器的『效益』。」他舉例,像是在產線上,透過量測是可以降低產線的不良率,所以一開始購置量測儀器的成本可能很高,但在產線的不良率降低後,所省下的各種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其實還是相對划算,「所以,我覺得忠達貿易是透過服務,試圖改變台灣廠商所習慣的『夠用就好』思維。」當然這是需要更多時間進行溝通,但能發揮的產業效應確實是有相當程度的建設性。

以品管觀點持續前進

宋正李分析,相較於台灣,國外廠商在設立新廠時,就會將品管設備規劃在建廠配置成本中,但台灣的廠商習慣把品管事項「外部化」,將製作好的產品與零件交由上游進行品管,從產業鏈觀察,其實這樣的「便宜行事」其實浪費了更多時間與材料成本,「如果企業自身對品質有所要求,才會一次到位地在意品管的思維,因為只有自身從製程開始就進行品管確認,才能讓資源的整體浪費降到最低,「這,才是正確的製造思維。」

忠達貿易實驗室主管謝玉郎也跟我們分享他在中國的經驗,他告訴我們大約二十幾年前前往上海協助德國福斯集團設立汽車製造廠,發現他們在產線還在建置時就已經花了大約兩億台幣設立了品保室,他問監督設廠的總經理為何會有這樣的決策,總經理回答他:「如果沒有品保室,我產線試車出來的成果到底合不合規格,我一點都不知道,這是不可以的。」他說同一時期的台灣廠商因為多以代工為主要業務項目,對於品管與規格的要求只有「可以就好了」的差不多思維,只有在被「逼」到不行的狀態下才會購置量測儀器,這種「差不多」的心態,其實造成現在產業在要求品質的態勢下,才不得不「急起追趕」的尷尬現狀,這其實也是心態上的問題,「外國人可以在產線建構時就要求品質,但台灣人常常是先做再說,如果是代工也就算了,但很多產業其實是前面有跑得很快的競爭者,後面還有跟得很緊的追兵,台灣廠商如果不持續往前跑,很快就會有願意削價競爭的對手來把你淘汰。」

宋正李也以自身的經驗舉例,在一個非正式的統計中發現,忠達貿易在台灣的客戶如果願意購置量測儀器,公司後續的業績的確是有持續往上成長,這或許是因為他願意投資,以長期視角觀察,這樣的投資也確實創造了相當程度的成長空間。他說,現在的製造業常會以設備製造的產品的「精度」來呈現設備的「高階性」,這很容易讓客戶買單,但同樣的設備購置在精密量測儀器上卻興趣缺缺,這是個很有趣的對照,「製造設備確實可以透過增加精度來強調產品的可靠度,但無驗證的精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做出來是不是『真的』準確的,沒有透過量測品管,是無法確認的。」謝玉郎也說,雖然說現在規模較大的工廠的確會購入精密量測的儀器,但這樣的「品管概念」是不是真的跟得上市場的期待,確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這需要主事者有正確的心態,因為生產環境是會持續變化的,愈精密的設備受到環境等外部的影響其實可能會更大,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外部因素,即便指令下去,也不一定會製造出正確的規格。」

以豐富經驗解決疑難雜症

品管是「計量科學」,透過統計你可以瞭解一批零件生產的規格曲線在哪裡,如果不瞭解高於需求規格還是低於規格,即便製造的穩定度再高,如果距離需求規格差異大,那些製造出來的零件仍然是無法合乎需求,其實就是沒有意義的生產行為,「所以,只有當你可以很精確且即時地確認規格曲線,在發現偏差時立刻進行小幅度修正,這才是創造穩定規格的不二法門。」他分析現在台灣很多加工業者把「品管外部化」的目的,其實可能只是為了省下置備儀器的成本,但如果沒有符合精密規格零件是自身責任的概念,只有透過持續地「不行再修」,謝玉郎認為這不但浪費時間,更對自身產業鏈造成了效率的妨害,「並不是正常的思維。」

問起忠達貿易本身的關鍵能力,宋正李認為是「為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業務面對客人,常是因為一些工件的量測讓客戶困擾很久,因為忠達貿易本身也有實驗室,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實驗室進行測量提供專業報告,透過我們的專業與產業的經驗可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相較一般業界只是提供儀器設備的思維有些不同。」

忠達貿易經理謝文嚴也補充,因為忠達貿易業務大多數是工程師背景,其專業與長期累積經驗讓他們得以針對客戶廠區的環境架構,提供設置儀器的專業建議,更有能力提供協助客戶解決問題的解方,不是只有儀器的報價,「相對而言,我們的服務是更有保障的。」另一方面,忠達貿易相較於其他代理商也有相當低的退貨率,謝文嚴分析這是本身的「實驗室優勢」,任何工件產品都能實驗室試量,如果要再細緻處理,他們會與國外原廠重複確認之後,才建議客戶如何購置設備,「我們可以說在提供設備及解決方案更為嚴謹,這也是忠達貿易比較沒有商業糾紛的原因之一。」

宋正李說,忠達貿易所代理的量測儀器設備涵蓋範圍廣,所以能提供更嚴謹的解決方案,甚至在智慧製造方面更能因應客戶整合性需求提供建議,「其實工業的現場需求多有不同,忠達貿易所提供的Know How,是我們透過儀器使用的經驗提供量測技術,配合廠商的整合需求提供應用規劃。」他說,這是忠達貿易所在乎的「細節」,但卻是最重要一部分。